币热行业加密投资观察概念代逻辑货币后的潮背
最近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加密圈子突然刮起了一股"名词代币"的风潮。MEME、TOKEN、GAS...这些本该是行业术语的词汇,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代币名称。就像去年流行把明星名字注册成商标一样,现在项目方都盯上了这些耳熟能详的专业词汇。 说实话,我第一次在交易所看到GAS代币时还以为是显示错误。但看着它们动辄几十倍、上百倍的涨幅,才明白这背后藏着精明的营销策略。想想也是,用这些已经深入人心的名词,可不就是最省力的品牌推广吗?就像在超市里看到"牛奶"牌牛奶一样,天然就带着熟悉感。 上周和几个做量化的朋友喝咖啡时,他们兴奋地给我看了一组数据图表。说实话,在被熊市折磨了一年多后,终于看到稳定币市值触底反弹的曲线,就像久旱逢甘霖的感觉。特别是TVL(总锁仓量)的持续增长,这可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在回流市场。 不过作为经历过几轮周期的老韭菜,我还是要提醒大家:市场情绪就像坐过山车,现在推特上那些欢呼声,说不定下个月就变成哀嚎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那些敏锐的项目方已经开始加班加点更新白皮书了,新一轮的叙事竞赛正在悄然展开。 记得年初美国地区银行暴雷那会儿,我们几个同行在Telegram群里天天讨论USDC的脱锚风险。谁能想到,这才过去大半年,稳定币市场已经上演了一出"三国演义":USDT继续称王称霸,USDC经历缩水阵痛,而DAI靠着创新的国债收益策略异军突起。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DAI最近在链上交易量中的表现。他们把资金配置到短期美债这个点子真够绝的,现在5%以上的年化收益率,放在传统金融里都是香饽饽。不过话说回来,最近币价上涨后,交易所的稳定币流动又开始活跃了,这倒是给市场流动性带来了及时雨。 最近复盘这轮牛熊转换,我越发觉得DeFi就像加密货币世界的"基础设施"。无论市场多么惨淡,DEX的交易量、借贷协议的锁仓量、稳定币的发行量,这些核心指标总是保持着惊人的韧性。这让我想起2018年寒冬时,也是这几个赛道最先缓过劲来。 说实话,每次看到那些花里胡哨的新叙事,我都会先问一个问题:它的商业模式能比DeFi更可持续吗?就像开餐馆,再新颖的概念最后还得回归到"好不好吃、赚不赚钱"这个本质。而DeFi三大件——交易、借贷、稳定币,恰好解决了区块链世界最基础的需求。 昨晚盯着美股盘面时,Coinbase那个跳空高开着实让我愣了一下。9%的涨幅在如今的市况下可不常见,我还以为有什么重大利好要公布。结果仔细研读完财报后,心情就像坐了一趟过山车。 贝莱德的比特币ETF申请确实给Coinbase带来了实质性的业务增长,6.74亿美元的收入也超出预期。但成交量这个关键指标的下滑就像一盆冷水——760亿美元比市场预期少了近50亿,更比二季度缩水了160亿。这让我不禁担心:机构热情能否持续?零售用户何时真正回归?看来加密交易所的冬天,还远未结束。加密货币行业观察:概念代币热潮背后的投资逻辑
市场回暖信号:从数据看加密货币新周期
稳定币江湖:2023年格局变迁实录
Web3商业模式沉思录:DeFi的永恒魅力
Coinbase财报深挖:光鲜数据下的隐忧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加密货币市场遭遇九月寒流:交易量断崖式下跌背后的真相
- 当Web3遇上AI:一场改变元宇宙游戏规则的深度对话
- DeFi借贷江湖风云录:五大平台架构演进背后的故事
- 加密货币世界里的搜索排行榜:谁在挑战比特币的王者地位?
- 华尔街集体打脸:FOMC会议前美股走向扑朔迷离
- 比特币减半周期:一场既熟悉又陌生的市场狂欢
- 比特币十月行情展望:惊涛骇浪中的加密市场
- LOOM:一个被市场忽视的潜力股
- Web3.0时代,KGT如何开辟社交新天地?
- 以太坊周末行情观察:震荡格局下的交易机会
- 比特币生态新篇章:Ordinals与Taro的技术博弈
- 金辉观察:市场如期回调 我的空单策略斩获颇丰
- 去中心化稳定币版图:一场永不落幕的创新竞赛
- 以太坊2000美元大关为何迟迟不破?一位资深投资者的观察笔记
- HTX的以德报怨:250美元ETH换回800万美元的传奇故事
- 如何通过NFT合约地址精准获取项目数据?一份实用指南
- 香港正在成为全球AI与Web3创业者趋之若鹜的热土
- 深度解析:当V神质疑Worldcoin的人格证明,这场科技博弈谁对谁错?
- 从钱包演变看加密世界的基础设施与应用的辩证关系
- 加密货币市场最新动态:GBTC转换ETF曙光初现,Uniswap新版本引争议
- 搜索
-